媒体关注

《舟山日报》:丁光训,一位传播爱的使者

时间:2019-05-21 16:46:48  作者:群岛文化研究中心  点击:


丁光训,一位传播爱的使者

舟山侨届人文史迹 群岛文化研究中心 吴革

2003年11月6日上午,89岁高龄的丁光训带看二儿子、大媳妇、二媳妇,第二次踏上故乡册子岛桃夭门村,在册子老家他祭祖坟、探祖居、望族亲,被浓浓的乡情包围。在丁家大院,他问:“院子里有一株天竹,现在应该有100岁了吧。”当看见这株百岁天竹依然新枝婆娑生长在屋角一边,他感慨万千,与家人、族亲一起在天竹前合影留念。他拉着乡亲的手说:“我一直想回来看看。”

2012年11月22日10时,丁光训因病在江苏南京逝世,享年98岁。

丁光训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毕生在为推进基督教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殉精竭虑,深受广大信教群众的尊敬和爱戴。“爱实在是整个宇宙、整个现实、整个存在背后的最后最高的动因,最后最高的原则,一切能源背 后的最后最高的能源。”这是《丁光训文集》里的一句话,也是其本人一生之追求的高度浓缩。

■丁家大院与丁光训

册子岛,因为岛上的凤凰山将岛屿分成南岙和北岙两块小平原,形似一本翻开的书册,因而得名。在册子岛桃夭门村鹅盘山东麓丁家堂,沿山坡散布着二十来户老屋,拐进一条窄小的曲巷,沿石板通道拾级而上,便是丁家大院。

丁家大院,建于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原有三进建筑,至今保存着第二进、第三进,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丁家大院墙门门框用粉红色石条构成,门框上方是三个长方形的画框,中间框上现挂着“丁家大院”匾。从墙门进入,穿过一石板铺就的过道,是丁家第二进院子,第二进院子正屋七间,左右厢房各二间。整幢院落用材讲究,装饰十分庄重典雅,正屋通面阔近5米,前壁都是木板壁,廊柱粗圆,底下是滚圆的石础,圆柱上面是十字斗拱。

从第二进院子出来,往上走10个石台阶,是丁家大院第三进,即丁光训祖居。有正屋七间,前壁为木板壁,花格门窗,廊柱底下是滚圆石柱,柱子上方也是十字斗拱。廊道铺设的粉红色石板,让人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堂前间有6扇隔扇门,非常宽大,隔扇门上方挂着“丁光训祖居”几个大字的匾额,是舟山市政协原主席姚德隆题写。堂前间很宽大,堂内设有神龛,上挂“存心堂”三字匾额,意喻“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心永远属于这里 ”。高高的木板墙上贴着几张清朝捷报,清晰可辨“恭喜贵府老爷、九品、奉旨、吏部、捷报”等字样,似乎仍在述说丁家人荣耀的过去。

据清光绪八年(1882)编纂的《定海册子丁氏谱草》所载,定海册子丁氏约清初自镇海双峰丁家山下(今宁波北仑区小港街道)迁至册子岙桃夭门村,始迁祖聚祯公生有五子:应奇、应桂、鸣岐、武臣、应台。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丁氏家族成为册子岛上的一户名门望族,从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丁家人才济济,曾出过9名国学生、邑庠生、宣讲生等学士。

丁光训是丁家第九代孙。1915年9月生于上海,193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在基督教青年会任职。后来又获圣约翰大学神学学士学位,担任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干事并与郭秀梅(1995年去世)结婚。1946年,丁光训夫妇移居加拿大,从1946年到1947年担任加拿大基督教学生运动干事。随后他前往美国纽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和纽约协和神学院,从1948年到1951年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担任干事。1951年底回到中国,参加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任上海广学会总干事。1953年起,担任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之后又担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副校长、爱德基金会董事长。他是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恒久忍耐爱不止息

丁光训出生于一个基督教世家,外祖父是圣公会的牧师,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4月龄时,他便接受了洗礼,随后,基督教信仰在他幼小的心中随着每周迈向教堂的脚步逐渐生根。

1931年,丁光训考取了圣约翰大学高中部,3年后他考入该校土木工程系。圣约翰大学在当时是一所全国知名的教会大学,他的父亲希望他以后成为一名工程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经济收入,他本人也深感中国缺少科学,国家落后,他希望自己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可是一年后,丁光训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从土木工程转入文科,学习英文和神学,这次转系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促使他弃理学文的原因主要是母亲和外祖父的虔诚信仰,献身于教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他求学期间,日本侵略东三省,国难临头,丁光训深为祖国的命运担忧,他感到这时中国最需要的不是工程技术,而是改造社会。

科学救国的道路走不通,作为一个基督徒,他想用信仰来挽救社会。他积极参加圣约翰大学的基督教团体活动,结识了不少参与爱国救亡运动的学生,也认识了当时担任“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部主任干事的吴耀宗。在救亡运动形势的影响下,学生团体开展了大量活动,如举办演讲、讨论会、出版刊物等,团结了一大批基督教学生,一起讨论基督教的责任、青年与社会等问题。“七七事变”前后,丁光训曾经被校方派到日本东京圣公会修道院学习,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提前结束学业返回上海。

1937年,丁光训便开始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干事,负责上海基督教学生联合会(简称“上海联”)的工作。抗战期间,在他的带领下,“上海联”倡议发起“认识真理运动,认识时代运动,国际友谊运动,立志献身运动”,引导了上海的基督教学运潮流。1938年,丁光训开始担任上海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干事。1939年,由于战乱,很多青年学生流落到上海,学业无以为继,为此上海青年会组织了上海学生救济委员会,设法筹款协助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丁光训开始担任学生救济委员会执行干事。同年,他加入“全国基督教学联协会”,在基督教信教群众中宣传进步思想。1942年丁光训完成了圣约翰大学神学课程,获得神学学士学位,随即被按立为圣公会牧师,在上海国际礼拜堂做兼任牧师。这个礼拜堂不分宗派的开明神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同时他还利用礼拜堂组织学生团契,讨论时局,在此过程中,成为公认的基督徒学生运动领袖。

抗战胜利后,丁光训积极参与吴耀宗等发起组织的“中国基督教民主研究会”,并担任民主研究会的执行干事,研究会举办报告会、讨论会,反对内战.争取民主。1946年至 1951年,丁光训受基督教青年会委派参加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工作,赴加拿大、美国、瑞士等国家工作,同时继续在神学上的深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远在瑞士的丁光训备感欣慰,不顾西方一些反华人士的劝阻,决定回国服务。1951年底,丁光训回到上海,并开始积极参与吴耀宗领导的“三自爱国运动”,成为“三自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及推行者。1952年,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成立,37岁的丁光训被聘为院长。1955年,丁光训被祝圣为主教。十年动乱期间,中国的基督教事业饱受摧残,丁光训也受到众多不公正的批判。“文革”之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落实。1980年,丁光训在中国基督教第三届全国会议上被选举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成为新时期中国基督教界的领袖。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百废待兴,年过七甸的丁光训在思索中国基督徒参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1985年3月,丁光训与韩文藻等人在香港宣布爱德基金成立。在丁光训的领导下,爱德基金会走过了不同寻常的路程,项目遍布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工作领域从教肓逐步扩展到医疗卫生、社会福利、防盲特教、农村扶贫与综合发展、生态保护、妇女发展等多个方面八大类数十种公益项。

为了中国教会的恢复与重建,丁光训呕心沥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超负荷的工作。 他经常到各地访问,帮助协调解决教会中出现的问题;他担任金陵协和神学院院长,亲自讲课,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把优秀的学生送到国外培养深造,在全国政协及其他的一些会议上,只要有机会,他总是指出落实宗教政策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为了发展同海外教会的联系,他不辞辛劳,奔波于世界各地,宣传中国基督教的“三自”爱国道路,介绍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故土情怀回报乡亲

丁光训7岁时,曾回册子岛为祖母祝寿,之后与堂弟丁世训一直保持书信往来。

1999年8月起,在一年左右时间中,当时的册子乡政府先后给他写去了四封信,表达了家乡人民对丁光训的问候、祝愿、邀请。2000年7月和2001年1月,定海区、册子乡有关领导和亲属代表先后两次去南京拜访丁光训,在南京的寓所,他与来自故乡的客人亲切叙谈,并欣然接受家乡人的邀请。2003年11月6日,丁光训带着家人重返故乡,曾经的孩童,转眠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杯家乡茶水声亲切问候,家乡人民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着对他的深情祝愿,他禁不住热泪盈眶。他紧紧拉着乡亲们的手说:“我一直想回来看看。”“这次家乡行,让我一切都十分满意。家乡人民的热情,更是让我感到亲情的无价。”言语之间,丁光训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还向同辈的亲族每人分送了慰问礼金。

了解到为保留丁家祖居,西堠门大桥桥桩移位的“故事”后,丁光训更是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之情。当他得知册子人民的饮用水一一自来水管网老化、设备陈旧,更新改造还缺资金时,从慈善机构“爱德基金会”中拨出人民币30万元,资助自来水工程建设。2004年,资助资金汇入册子,用于自来水管网改造。

在丁家大院的“存心堂”里挂着丁光训书写的一幅字:“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莘莘学子情,落叶总归根。”那是弥邊的乡愁参透在骨子里的情感。(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



(2019年5月21日《舟山日报》第4版)

开云在线登录-开云(中国)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新区海天大道268号 邮政编码:316021 EMAIL:zimc@zimc.cn
浙ICP备0601949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