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舟山日报》:长白戴氏八兄弟,一个兄慈弟恭的大家庭

时间:2019-01-26 16:42:49  作者:群岛文化研究中心  点击:


长白戴氏八兄弟,一个兄慈弟恭的大家庭

开云在线登录-开云(中国)舟山群岛文化研究中心 翁源昌 文/摄

父慈子爱、兄友弟恭,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美德。古之东汉有“荀氏八兄弟”,得八龙之佳誉,流传千年。近代定海老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孙尔瓒,其兄弟八人,也被时人称之为“荀氏八龙”。而今定海长白岛外礁门村有这样一个大家庭,兄弟八人,孝敬父母,兄慈弟贤,伯埙仲篪,同心同德,其良好家风,远近闻名,这就是外礁门村戴华同大家庭。

一、恪守孝礼,上传下效

“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这是古代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一种道德伦理规范。长白外礁门村戴华同大家庭,上下几代人,孝敬父母,敬爱长辈,尤其身为大哥的戴华同,以身作则,对父母极尽孝心,在外礁门村里村外是相当有口碑。

1976年,戴华同的父亲过世,家中最小的八弟才8岁,29岁的戴华同担当起了家庭的生活重任。当时,他们每月只有微薄的工资收入,全部交给母亲,地里的农活,家里的生活事,几个兄弟都是一肩挑起,一手操办,从不让母亲担心。近十五年来,母亲年老体弱多病,戴华同兄弟八人在生活上是照料备至,精神上交流慰藉。有几年,母亲在养老院生活,戴华同每天六次去养老院看望母亲,是他一天必做的“功课”,雷打不动。早上出门锻炼前,先到养老院探望母亲,给母亲端茶送饭,上午八九点钟扶着母亲散步锻炼;吃中饭时,给母亲送来可口的饭菜,午休后,又来养老院与母亲聊聊天、说说话,下午三四点钟再陪着母亲散散步,活动一下筋骨;晚上六七点钟,再次来到养老院,服侍母亲就寝。为了更好地照顾年老的母亲,如今由四弟在家里赡养母亲,兄弟八人出钱出力,一有空就去看望母亲,问长问短,关心备至。

戴华同说:“对父母有孝心,这是做人的最基本道德素质。我们兄弟对父母个个都有孝心,是深受父辈们的影响。”戴华同说,他们家的祖父那一代,家境十分贫困,祖父抲过鱼,讨过饭,身体又十分赢弱,48岁时就过世了。当时年迈的太祖母还健在,戴华同的父母对太祖母是极为孝敬。他那时虽只有八九岁,但已经十分懂事,他记得,那时候家里常揭不开锅,粥汤加野菜是家中常年的主食,他每天要到长白岭去掏两小篮野胡萝卜根当饭吃,也当菜吃。小时候,潮水涨拢,到山上挖野菜,潮水落出,到涂里拾泥螺。“三年自然灾害”时,地里山上可吃的野菜草根都采挖光了,又一次他随姑丈到一亲戚家,看见灶间草屋墙角上吊着一小捆番薯干藤,黑乎乎的全是灰尘,想到家里没东西下菜煮饭,就讨回家洗一洗煮菜汤吃了。那时候,家里一旦烧了一点菜粥饭,有了一阵米粥的香味,即便几个早已饿瘪肚子的兄弟急等着开饭,母亲也总是先拉来太祖母,到灶间小凳上坐好,从锅里舀出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端着送到太祖母那里,看着太祖母先吃好,然后在锅里再加一下野菜烧熟后,才临到我们吃饭。母亲对太祖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戴华同是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在那段艰难的时光,父母亲宁可自己受冻挨饿,也要尽最大可能让他们兄弟几个穿的暖和点,吃的饱一点。戴华同说,当时家里只有父母两个劳动力,上有老祖母,下有幼小的子女,每年是缺粮户,生产队里分番薯,分稻谷,人家是用箩挑,阿拉家是篮提,他常见母亲是分一回,哭一回。父亲后来得了气管炎毛病,也是因为生活困难,吃不饱,穿不暖,当年寒冬,父亲在海上抲鱼、地头干活时,由于身子多次被大雨淋透受寒而得病。那时候,父亲是队里一艘流网船的船老大,家里穷,没钱买雨衣,出海抲鱼时,身上就披一件外公穿下来的旧棉袄当雨衣,没有斗笠,就戴一顶蒲凉帽,若是小雨,尚可抵挡一下,但下大雨,旧棉袄就全湿透了,身子冻得“骨骨抖”。他记得有一次跟父亲在山坡上垦荒,突然下起了暴雨,父亲把身上的破棉袄脱下来赶紧给他穿上,结果回到家,父亲气管炎就发作了,那时戴华同才10来岁。

老二戴对同至今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常常向邻舍家借米度日,从谁家借过米,母亲是记得“贼牢”。平日地里有些青菜、芋艿收割,母亲都会拿点去给人家,表示感谢。戴对同说,母亲贤惠善良、勤劳正直,对上辈有孝心,任劳任怨,一生操劳家务,含辛茹苦,抚养子女到成人。母亲人缘极好,左邻右舍一直是和和睦睦,几十年来在外礁门村,没有是非,没有闲话。亲朋好友、村里村外都很尊敬她,对我们为人处事都很有教育,我们八个兄弟有一颗感恩之心,这与父母一言一行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而我们自己孝敬父母、长辈也直接影响到了第三四代儿孙们。现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保持了这样一个习惯,每年年夜饭兄弟八个家庭所有成员都集中在一起过,在杭州、宁波等地的小辈们,这一天都会赶回来,给父母、长辈拜个年。

二、兄慈弟敬,家和邻睦

以前,人们常以“伯埙仲篪”来形容兄弟之间心心相印,手足情深。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之“江南第一家”的浦江“义门”郑氏,合族同居十三代,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声誉传遍大江南北。这种聚族而居的情形虽然在农耕年代也只是一种理想模式,然郑氏家族以德正心,以利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的治家宗旨为后人啧啧称赞。长白岛戴华同大家庭,兄弟八人,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小家,然分家不分心,兄弟情深义重,妯娌相处融洽,四十余年来没被金钱功利所主宰、所异化,也似有浦江“义门”郑氏之遗风。

四十多年前,父亲因病过世,29岁的老大、27岁的老二、24岁的老三毅然扛起全家的生活重任,当时,六弟14岁,七弟10岁,八弟8岁,家中只有一间半草屋,屋中只有四堵空荡荡直立的墙壁。几位大哥勒紧裤腰带,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让一家人不挨饿,带着弟弟们一起奔生活。后来即使自己已成家,几位大哥还是小家大家双肩挑,让一个个弟弟上学、成家、立业。

三十多年前,兄弟们分家而过,大哥戴华同与二弟三弟商议,决定把家中的五间平房全部留给五位弟弟,老四老五已在盐场干活,有一些经济收入,就让他们独立创业谋生。兄弟三人还继续负担三个小弟弟的生活及读书费用。只要想读书,即使家中没有钱,也要想尽办法让弟弟们一直读下去。有一年,16岁的六弟初中毕业后,想继续复习参加第二年的高中中专考试,几位大哥极力支持,借了钱供弟弟继续读书复习。八弟初中毕业,分数离定海一中高中招生分数线只差一二分,二嫂虽说是学校里的老师,但从来不求人帮忙,而这次却去找了校长,对校长说:“若是我自己阿弟,我是不会来找学校麻烦的,但现在是我的小叔,无论如何要帮我解决。”几位大哥不仅尽全力让弟弟们读上好学校,还负责衣食住行费用。在大哥们的全力帮助下,几位弟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今后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几位弟弟成家立业之后,大哥戴华同、二哥戴对同还是时时对弟弟们的平常生活嘘寒问暖,一旦弟弟们家中有大事情,如购房、创业,他们整个大家庭都是齐心协力,全家总动员,尤其是大哥二哥总是走在前面,起好带头作用,经济上是竭尽全力资助。当年六弟自谋职业,在定海开店创业,每次货物到码头,在定海的戴家兄弟是全家出动,帮助卸货运货。弟弟家中如发生危急情况,几位大哥更是焦急万分,想尽办法着力解决。有一年一个弟弟生病住院,弟媳妇在长白盐场干活走不开,侄子在外地读书,在定海的几位兄弟与侄女一起担当起了全部责任,住院看病费用,日常生活照顾,没让弟媳妇、侄子一点担心分心。不仅如此,大哥戴华同、二哥戴对同对侄子、侄女的读书、工作也是记挂在心里,如同自家孩子。侄子侄女一毕业工作,就给他们租好房子,让他们安心上班,还给他们准备好上班的自行车等用品。大哥们无私付出、真切关心,戴家的几位弟弟也对兄长是极为恭敬,家中之事都主动找大哥二哥们商量,听大哥们的意见。兄弟们虽然是分家各自生活,其实是分家不分心,互敬互爱,犹如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

戴对同说:“人家分家是分家产,阿拉家是分阿弟。”当年分家时,戴对同还未结婚成家,母亲给了他20元钱,买些碗盆竹筷之类的生活用具。后来结婚时,虽然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但他有四个房间可供休息。母亲在老屋里给他撘了张床铺,丈母家给他们准备了一间房,在办公室里,单位给他隔了一间小房,老婆学校有一间小房间,对此戴对同感到非常满足。现在,几位弟弟都是事业有成,对母亲极为孝敬,对长辈很有礼貌,对乡亲也是非常关心,几十年来,三十多个人的大家庭一直是和和气气,团结互助,他感到非常幸福。

古代《颜氏家训》中有这样一句话:“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掣,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主人,不能不少衰也。”这句话如果放在戴华同大家庭中,只能用前一句,后一句则完全用不上了。

三、知恩感恩,不忘初心

戴华同一直记得小时候母亲常对他们讲的这样一句话:人家对侬好,一定要记得人家,一定要报恩。他一直念念不忘过去左邻右舍对他们家的帮助,念念不忘党组织、集体对他们几个兄弟的教育培养。

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一年父亲病逝,他与大哥在凄厉寒风中,忍着悲伤,忍着饥饿,空着双手各奔东西,他去想办法找棺木,大哥去找人准备墓地。公社书记得知他们家中情况后,立即打电话找木业合作社负责人,在得知木业社只有半副棺材木后,又临时召集公社相关人员开会专题讨论,从公社仓库里拿出几根木头,解决了戴对同他们家的困难,使他们能够对父亲尽到最后的孝心。

他还记得小时候生产队对他们家也是极为照顾,在长白农业中学读书时,每逢暑假寒假以及星期天,队里允许仍是学生的他参加生产劳动,每日工分4分半,以增加家中经济收入。大哥去外地打工时,他代替大哥做记工分员,也有一定的工分补助。这些帮助,虽然是点点滴滴,但戴对同是始终记在心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从村里当扫盲班老师、村小学老师开始,到后来担任几十年的基层干部,公社团干部、公社副书记、主任以及书记,在是区街道、市工会干部,戴对同始终是以勤勤恳恳工作,来报答组织对他的关心与帮助,从不计较工作上的辛劳,从不因为有了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自满自足,也不会碰到一点困难,就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做一个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的人,就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

作为戴家大哥的戴华同在这方面更是为兄弟们做出了榜样,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他就在行动上加倍地报答别人。戴华同心里一直记得那位曾经教过他1年半小学的老师,多年来询问打听,功夫不负有有心人,十多年前终于找到了那位老师,至此以后,每逢过年过节,他或者去看望老师,或者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戴华同说,是老师开启了我们的智慧之门,是老师教育了我们怎样为人处事,我们都不能忘记老师的恩情。他对于曾经帮助过他们家的所有人,都不会忘记感恩报恩。三十多年前,八弟到定海读书,一开始学校没有寝室安排,一个老朋友在自己狭窄的租房里搭了一张床,让他八弟有了一个落脚安寝之地安心读书。从此,戴华同对这位老朋友是当做至亲一样,几十年来,他都经常去看望这位老王公公,一直到过世,还和六弟八弟一起去墓地祭拜。

知恩感恩,不忘初心,已成为戴华同兄弟们一种共同的良好品德。他们诚实善良,乐于助人,在村里都有良好的口碑。他们兄弟妯娌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为村里人羡慕。如每年清明节,在外地的兄弟及晚辈们都来老家扫墓,三弟戴成同家就成了兄弟及晚辈们的家庭旅馆和饭馆,三弟妹更是请假回老家来热情招待,并且把自家种的蔬菜送给住在城里的兄嫂们。二嫂是老师,在重点中学教英语,在学习上她是不遗余力的帮助侄辈们,不但亲自给即将中考、高考的他们补习英语,还帮他们联系其他科目的优秀老师,提升他们的整体学习成绩,经她辅导过的侄辈们基本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六嫂是医生,她在整个家族里担任了类似家庭医生的角色,尤其擅长孕妇及婴幼儿方面的知识,在晚辈女性从准备怀孕到小孩呱呱落地再到小孩成长过程中的大小问题都全程跟踪,仔细安排,确保晚辈母婴安全健康。八弟妹相对年轻,跟侄辈们少代沟,而且社会经验丰富,在求学、就业、恋爱婚姻等方面都会给晚辈一定的指导,师晚辈们在人生道路刚起步阶段少走了不少弯路。八个兄弟中有五个是中共党员,其中有四人当过基层干部,老大戴华同曾担任过当时的外礁门村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长白盐场场长,老二戴对同有十多年时间在农村担任公社主任、乡镇书记职务,老三、老五当过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老七是年轻的高产船老大。三个非党员也很优秀,老四当过长白盐场高产滩滩长,老六是创业之星,老八是IT工程师。

“老大正,个个正,老大孝,个个孝“,这是戴家老二戴对同对他们大家庭能够形成这样良好家风的一个深切体会。孝敬父母长辈,兄弟互敬互助,知恩感恩报恩,这些就是我们应当努力践行的做人准则,从偏僻小岛走出来的戴家八兄弟,用他们一步步脚踏实地的行为实践了这一人生哲理。

(2019年1月23日《舟山日报》第4版 海潮人文)

开云在线登录-开云(中国)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新区海天大道268号 邮政编码:316021 EMAIL:zimc@zimc.cn
浙ICP备0601949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