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舟山日报》:一个小村撑起全省一面旗

时间:2019-04-17 08:27:28  作者:群岛文化研究中心  点击: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丨一个小村撑起全省一面旗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历史记忆

作者 开云在线登录-开云(中国)群岛文化研究中心 翁源昌

如雪盐滩(资料照)  

北蝉北马峙,是舟山本岛北部的一个小村,自古以晒盐为主业,70多年前,北马峙有盐滩不到20公顷。到了1968年,新中国成立不到20年,北马峙盐滩总面积增至60多公顷。前后几十年间,北马峙盐田面积竟有如此大的增幅,成为浙江省盐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 

(资料照)

一个靠睡盐滩 度过酷夏的贫穷村   

“有女不嫁北马峙”,这是过去当地的一句口头禅。七十多年前,北马峙还是一个悬水小岛,陆地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一条六百米长石条小路通往北蝉,但涨潮时被海水淹没,不能行人。1956年,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修简易军用公路至石蛤蚆山,北马峙才与本岛陆地相连。六七十年前,北马峙盐民的衣食住行,十分艰难困苦。   

新中国成立前,定海有首《盐民谣》:“凌晨出门鸡未啼,头顶烈日晒脱皮。十里海滩挑海水,夜晚回家星出齐。刮泥淋卤堆成山,百担咸泥晒担盐。官家收盐杀盐价,担盐换米粥一餐。 ”盐民苦,胜黄连,现七八十岁以上的北马峙老班辈对过去起早摸黑贫穷落后的苦难生活都是记忆犹新。   

1937年出生的杨祥兴,是孤单体弱的母亲一手把他们兄妹三人养大,他记得,那时候,家里的一间石头墙平房和半间厍头,狭窄矮小,阴暗潮湿。冬天,刺骨的海风从墙缝里往里钻,冻得是寒气入骨,浑身打颤;夏夜,低矮的房间蚊子成群,每至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夹着草席,裹着被单,在露天盐滩上度过漫漫长夜。大多数人家一年之中像模像样的饭是没看到过,焐番薯干也吃不上,下饭的蟹酱泥螺常是贼臭贼臭。 1986年至1991年曾任北马峙党支部书记的周银飞,还记得小时候下饭菜常年是盐炒倭豆、盐炒碗葱。   

历史上的北马峙村,只有少许田地,不少家庭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饭吃不饱,水要到几公里外的北蝉砂厅、淡水坑去挑,柴要到更远的岙底陈、龙堂岭、黄杨尖山上去斫。即使家里有些盐田、土地,也大多远离居住地。杨祥兴老人告诉我们,他家在大支有50块盐板地,11岁的他跟着母亲是乌早天亮就出门,还得候落潮时间。夏秋季节,为了多晒点盐,有时候没等潮水退落,就趟着齐腰深的海水出门了,等天墨黑墨黑才回家。那个年代,北马峙人的生活环境恶劣与贫穷,是定海乡村中罕见的。   

一个靠双手苦干 涅槃而生的盐业强村   

为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北马峙的老班辈真是含辛茹苦。 1976年至1983年曾担任过北马峙大队大队长的杨先皆说:阿拉北马峙老班辈很多人背脊都是驼的,那是一天到夜挑烂泥挑海水挑卤桶挑盐担造成的。北马峙老班辈的勤劳苦干,换来了北马峙面貌的不断变化,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成为北蝉乡的富裕村。   近百年间,北马峙从板晒、缸爿坦晒,到后来滩晒,生产方式不断向前推进。上世纪50年代,盐业生产一直为老式生产,制卤采用刮泥淋卤,结晶是采用板晒和坦晒方法。刮泥淋卤是老法晒盐过程中最苦最累的活,全靠盐民用双肩挑出来。杨祥兴老人对我们说:那时候,天蒙蒙亮就出工了,到天暗才回家,劳动强度是现在人想像不到的。男人要拿10分工分,就得挑卤水桶担,一担就有110公斤重,挑烂泥(咸泥)担只能拿8分工分。从卤井(缸)挑到盐场,远的六七十米以上,近的也有二三十米,每人一天要挑五六十担。晚上放工,如遇到雷阵雨,男女老少都要冲出去“抢”盐、“抢”卤水、“抢”烂泥,这样的辛苦活直到用薄膜晒盐后才有所减轻。   

为了增加盐田,扩大生产,提高村民生活,1963年下半年至1968年底,北马峙大队党支部发动全体社员“战天斗地围海塘,大干苦干建盐滩”,在缺乏机械工具条件下,硬是靠着肩挑手扛,在短短5年时间里,先后围筑了两条海塘。一条自马峙山乌龟头向东至淡水坑馒头山,长520余米,另一条从马峙山沙滩头向西偏南至碶头山,长1000余米,建起了60多公顷盐滩,为北马峙彻底改变旧面貌,迎来新生活创下了一大片新天地。   

说起这段筑海塘建盐滩的辉煌历史和大干苦干的战斗历程,60岁以上的北马峙人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今年76岁的俞宁锡告诉我们,那时候北马峙从来没有人筑过海塘,开山打石头都不会,连小板车也没有,全靠着手工一锤一锤地开山石,一锹一锹地挖土方,大家用肩膀抬,用扁担挑。山上开岩取石是技术活,是重活,泥涂撑溜对北马峙人来说,则是头一回做。俞宁锡还记得,刚筑海塘时,从六横请来三个师傅,大队组织年轻男女社员边学边干。撑溜十分辛苦,撑溜的上半身是汗水湿透,双脚深陷在烂泥里。大家都不叫苦,不喊累,起早摸黑,流血流汗,齐心协力,终于把海塘筑了起来。有了第一条小安海塘的成功经验,筑第二条大成海塘,大家信心就更足了,速度也更快了,1000多米的大成海塘,仅用一年时间就顺利完成。   

北马峙人用双手建造起来两条海塘,使北马峙与舟山本岛完全连成一片,盐滩面积增至60多公顷,1968年底,北马峙拥有了58公顷盐田,将历经百余年的传统盐板晒盐作业方式全部改为高产的盐滩晒盐方式。同时,两条海塘的成功建成,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集体意识,不少村民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集体的发展作贡献,大家都把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与自己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个靠坚强村委班子 带领奋力前行的富裕村   

1955年,北马峙成立盐业合作社,60余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北马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成为大家学习赶超的标兵。   

1957年,北马峙对传统刮泥淋卤进行技术改造,从小溜变成大溜,副社长俞庆象被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省级高产模范;1963年,北马峙盐业总产量达2000余吨,单位板产300余公斤,创历史新高,被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1975年起,在58公顷盐田基础上,北马峙进行大规模盐田技术改造,逐渐把北马峙建成了“水利系统化、滩型合理化、滩地硬地化、工艺科学化、生产机械化”的新型盐场,村民经济收入成倍超出当地农民集体分配收入。1983年,北马峙大队被省轻工业厅评为全省盐业先进单位,1984年至1986年,连续三年获得省级盐质先进单位。 1997年,被定海区委区政府命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北马峙村是靠什么力量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北马峙村民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答案,那就是村党支部发挥了关键的核心作用,北马峙村民尤其忘不了在北马峙连任25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周小恩。   

周小恩,1928年出生,1956年,28岁的他成为北马峙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从此,在这一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一干就是25个春秋,从1956年6月至1981年10月,周小恩一直担任北马峙盐业生产合作社、盐业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其中1968年11月至1972年4月为北马峙大队革命领导小组组长),直到53岁时被调到北蝉社办企业任职为止。这25年,是北马峙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5年,是北马峙从贫穷走向富裕的25年,是北马峙从纯盐业生产走向以盐为主多种经营的25年。   

退伍老军人俞宁锡告诉我们,周小恩当村书记前几年,村民生活很苦,他是想尽办法,解决大家的衣食住行。 1957年上半年,雨水特别多,晒盐产量很低,村里没有钱预支给村民,好多家庭一日三餐也难以保证。周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跑盐业局、跑上级单位,千方百计借钱帮乡亲们渡过难关,后来从普陀虾峙渔业村借来了几千元,暂时解决了村民生活。这件事,俞宁锡说得看似很平淡,但心中却是无比激动,76岁的他,讲着讲着眼眶就湿润了,声音也有些颤抖,让我们听的人也感同身受。   

当时,北马峙生活资源极为有限,单靠10多公顷盐田收入,是无法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解决生产资源不足,改革盐田传统作业方式,成为村党支部工作的一件大事情。周小恩在村支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大胆计划,造塘围田,这是北马峙有史以来,从没有干过的一件事,没有资金来源,没有机械设备,大队领导班子不少成员开始也没有信心,周小恩带领班子成员到其他县区实地取经,反复做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向各生产小队讲解造塘围田对解决盐田生产面积、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好处。在党员干部思想统一之后,周小恩在全体社员动员大会上,把造塘以后带来的好处以及困难详详详细细地向村民交底,并立下誓言,鼓舞士气。 1963年下半年,一场轰轰烈烈的修筑海塘工程就揭开了大幕。   

北马峙老人们回忆起这段筑海塘建盐场的特殊经历,都十分敬佩周小恩的苦干精神,他们说:当年如果没有周小恩书记的坚定信心,北马峙发展没这么快。周小恩当年能干成别人难以完成的大事,与他处处以身作则,一心为民有关系。造海塘,他自己是带头挑石头,不惜身体,宁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当年有个名叫何正堂的村民,看到村支书与村民一样奋斗在造海塘前线,就对大家说:村支书都在拼命挑,阿拉社员咋不去挑。   

74岁的杨有宣告诉我们:北马峙盐滩造起来后,通过生产技术革新,盐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劳动强度反而比原来减轻了。后来村里有了富裕的劳动力,如何解决劳动力出路问题,周小恩就想造船发展渔业生产,北马峙后来以盐为主,多种经营生产方式就是从周小恩开始的。为调动社员生产积极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马峙已经开始搞生产责任制。每年年初,周小恩把大队下面的盐业、渔业、山林、副业四个方面各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计划指标、劳动力安排以及分配制度、奖罚政策等提前制订好。春节一过,就召集盐滩滩长以上干部,在碶头山那里召开生产工作会议,把预定的生产计划指标、劳动力安排、分配制度和相关政策让大家讨论决定,明确生产责任。生产旺季,他总是和干部社员一起顶烈日冒酷暑抓晒盐的产量、质量。到了年底,就组织人员核实各滩各单位完成的生产实绩,按年初制定的分配方案兑现奖罚,决定提留集体积累,确定社员的年终分红。一年到头,对周小恩来说,确实是忙无暇日。   

现已84岁高龄的俞祥云,曾于1984年至1986年担任北马峙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与他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从生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北马峙有5人当过大队长(社长),其中有4人与小恩书记搭档共同创业,他们都为北马峙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俞祥云说,小恩书记对村里发展从不满足,在他领导下,大队每年都有新任务、新目标,那时当大队干部一年到头有做不完的事,确实很辛苦,但大家都乐意尽自己力量把工作做好,无怨无悔,这同小恩书记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现任星马社区主任、北马峙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周伟伦说:周小恩老书记1995年去世,享年只有68岁,但他的一生很有价值。他对家乡所作出的贡献,不仅改变了北马峙贫穷落后的面貌,对后来北马峙人敢闯敢干这种精神的形成也是有着重要的影响。   

2004年,由于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需要,北马峙所有盐场被征用,北马峙的盐业生产也成为一段历史。如今,北马峙已是海洋经济开发的热土之地,你在北马峙行走,已看不到以前盐场处处可见的闪着耀眼白光的盐堆,空气里也丝毫没有盐场特有的卤水味,但北马峙人并没有忘记他们的老班辈在这一片土地所晒下的汗水,没有忘记他们的老班辈在这一片土地上大干苦干的精神。在北马峙村,如今还保留着当年老班辈造海塘建盐滩时的石闸门,我想,这石闸门不仅是北马峙老班辈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更是北马峙人的精神“丰碑”。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照) 
2019年4月12日《舟山日报》第4版


开云在线登录-开云(中国)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浙江省舟山市临城新区海天大道268号 邮政编码:316021 EMAIL:zimc@zimc.cn
浙ICP备06019498号-1        

浙公网安备 330900020001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