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上海滩出了两个舟山商界巨头,其中一位就是——
朱葆三,他与家乡舟山的情缘
记者 陈静 通讯员 开云在线登录-开云(中国)群岛文化研究中心 孙峰 文/摄
“上海道台一颗印,不如葆三一封信”,这句大白话,评价的是舟山人朱葆三,在清末民初的上海滩一直流传。
朱葆三,名佩珍,字葆三(1848~1926年),14岁离开定海,携一旧竹箱一旧铺盖至上海当学徒;至30岁自办慎裕五金店,从此一发不可收,一生开办了四五十家工商实业、银行等,其中两家还是中外合资公司,涉及制造业、航运业、金融业、保险业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历任定海旅沪同乡会、宁波旅沪同乡会、上海总商会会长和全国商会联合会副会长之职;1911年支持辛亥革命,出任上海都督府的财政总长、中华银行董事(孙中山先生任总董),第二年被推举为董事长。当年上海还有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路,这条朱葆三路就是现在的溪口路。
致富以后不断造福桑梓
作为舟山人,朱葆三始终不忘造福家乡人民。他乐善好施,造福桑梓,普济天下,远及海外。他在致富之后致力于慈善和公益事业,为家乡定海做了许多公益好事,惠泽定海人民,先后捐资兴办定海公学(舟山中学),资助修撰《定海县志》;捐资修复祖印寺,修建成仁祠、南珍桥、状元桥;九次运粮赈灾,捐资组建定海医院;组建“舟山轮船公司”“舟山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其一生的业绩行事,彰显了一种好学敬业、创业创新的精神,热心公益、广做善事的爱心,支持革命、热爱民族的胸怀,回报家乡、造福桑梓的情怀。
在定海古城,南珍桥是人人皆知的一座桥梁,它位于人民南路北端,长12米,宽30米,无论位置和作用都似城区的“心脏”,是城内通往海滨道头的“咽喉”。在定海生活或者过往定海的人都绕不开这座桥,该桥附近很多建筑也以“南珍”命名,如南珍大厦、南珍菜场。
民国初年,朱葆三回乡省亲,带领邑人共同捐资将简易石桥改建为双拱石桥,畅通了城内到道头的交通。其中南珍桥的修建投入资金最多,故而朱葆三自己投入资金的同时,还鼓励定海籍商人乐南庭一起出资,两家共同修建。乐南庭的“南”与朱葆三的大名朱佩珍的“珍”合起来,便是“南珍”。 1922年,朱葆三又出资将双拱石桥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桥梁。 1967年,因历史原因,该桥名被改作胜利桥,1986年,该桥又得到改建,恢复了南珍桥名,并加宽至30米。其实,朱葆三不单单曾经出资修造过南珍桥,就连定海东门外的东美桥、西门外的西安桥、北门外的北宝桥,都与他有密切关系。
1902年,朱葆三在定海建立舟山第一所小学——申义小学。该小学于1945年被并入城关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即现定海小学。 1998年,朱家后人捐资27.5万元成立定海小学朱葆三教育基金会,并设立朱葆三教育基金奖,助推定海区教育事业发展。朱葆三曾孙朱全卿近年来,每年都会回来看一看。
1919年,舟山境内时疫流行。朱葆三捐资在定海组织临时时疫医院,从上海聘请西医来舟山施医,开诊10日,收病员500余人。 1921年由朱葆三、陈箴堂、丁紫垣等人发起成立定海旅沪同乡会,朱葆三任会长,以敦厚乡谊、图谋公益为宗旨。 1922年,岱山瘟疫猖獗,死者枕藉。朱葆三捐助银圆4000元,在岱西桥头资福寺办岱山医院,聘医3人,历时两月,日夜拯救灾民,分文不收,邑人称德。同年朱葆三、刘鸿生、朱岚沁、王启宇等捐资创办定海医院,在定海成仁祠旁边建两层楼房一座,平屋五间,设床位二十张,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药房,化验室有显微镜一台。每年春秋两季施种牛痘,夏季打防疫针,贫者求医只收半费,住院全免济于膳食。
九十余载,光阴悠悠,朱葆三的行迹依然如空谷足音。
从小学徒成长为“上海滩”商界第一人
14岁那年,朱葆三父亲因病去世,家道中落,母方氏只好托人带他到上海一家卖罐头食品兼小五金的协记商号当学徒。
朱葆三初来乍到什么都不懂,见了洋人更是张口结舌,成了掌柜眼中最没用的伙计,被分派到库房干苦力活,其他伙计见他呆头呆脑,当面叫他“阿木林”。朱葆三虽然外表有些呆,可是心底瓷实,他也明白在这家洋货店,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好英语。可是,去夜校学习英语,每月需缴不少的学费,朱葆三哪里付得起学费,到哪儿去拜师学艺呢?终于被他发现了一个好机会,洋货店的临近店家有一个学徒,家道比较殷实,家里人为了让他能早日发达,于是拿钱让他去夜校补习英语。朱葆三于是想方设法和这个“小开”套近乎,把自己不多的零用钱都拿出来进行交际,趁机从他那里学了不少英语,同时他也留心听店里的掌柜与洋人之间的对话,有机会就私下练习,练到两眼发直,别人取笑他,他也听不见,这下子大家更当他是个傻瓜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葆三掌握了一口“洋泾浜”英语。有一次掌柜恰巧请假回家了,一笔大买卖谈不下去,把东家急得火上房,这时候朱葆三挺身而出,操着流利的英语与洋人交谈起来,这一幕把东家和所有伙计都瞧傻了眼。东家当然是识货的,他了解了朱葆三苦学英语的经过后立时对他刮目相看,着意培养他来挑大梁。
除了英语朱葆三还攻读语文、珠算、记账、商业尺牍等有关商业知识。他求知若渴,好学不倦,得到了店主的赞赏,夸他“勤敏朴诚,殊于常儿”。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充电”“吸氧”,成为这个定海来的学徒日后之所以成功的逻辑链上第一环。
勤于学习的朱葆三白天跟师傅照看店堂,晚上抽空自学。 17岁那年,“协记”的总账房去世,店主破格让尚未成年的朱葆三担任了总账房和营业主管。第3年,经理病故,店主干脆聘朱葆三担任经理一职。在协助经营“协记”期间,朱葆三分得不少红利和额外酬金,也积累了许多经验。
在短短7年中,一个学徒被提拔为总账房乃至经理,虽然是店主对他的赏识,但不可否认,也与他平日勤奋工作、生活节俭、刻苦学习和掌握经营管理知识密切关联。朱葆三再也不是那个傻乎乎的“阿木林”了,经过几年的历练,他的眼光已经从一家小小的洋货店看到了整个大上海的生意场。
1878年,“协记”因店主去世而关门歇业,30岁的朱葆三用积攒的资本,在上海外滩新开河地区开设了属于自己的“慎裕五金店”,从此开始了长达50年的创业之路。
慎裕不同于协记,专营建筑所用的大五金。十里洋场,当时正起步兴建。朱葆三又是行家里手,店伙又全是精心挑选的有用之才,请来富有经验的顾晴川当总账房。顾晴川为人精明,民国外交名流顾维钧就是他的儿子。朱、顾联手,一变以往“守株待兔”式的专靠门售办法,主动承接大建筑包工头批销。“店小生意大”,不到两三年,搞得红红火火,几千两银子的股本,一年中做出了几十万两的买卖,这在上海滩成了新闻。朱葆三由此掘得了“第一桶金”,引起了上海中外客商的注目。
100多年前朱葆三是“宁波帮”的核心人物
晚清时期的上海滩,宁波帮早已形成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工商巨子,他们经营有方,又热爱乡梓,办学校、办医院,大行慈善。宁波帮还建立了四明公所,俗称宁波会馆,作为同乡集会的场所,又是寄柩的公益场所,还造起土地祠等殿堂,规模宏大,为沪上同乡会馆之翘楚。第一家近代意义的中资银行、第一家中资轮船航运公司、第一家中资机器厂等,都是宁波商人所创办。
在100多年以前,朱葆三是宁波帮的核心人物。
慎裕不仅让朱葆三赚得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让他结交了一位极为关键的人物——人称“五金大王”的叶澄衷。叶澄衷长他8岁,朱葆三尊他为长辈。叶澄衷为人古道热肠,看重同乡之义,见慎裕地段不好,就将他在福州路和四川路口13号的一栋大厦租给朱葆三用。慎裕搬到该大厦后,朱葆三将店名改为慎裕五金商行,扩大经营业务,生意越做越大。
1890年,在叶澄衷的引荐下,43岁的朱葆三成为上海“英商平和洋行”的买办。
虽然当年用尽心思学习英文,当了买办之后,朱葆三却不讲英语了,有时外商只能为自己带一个中文翻译,也恰恰是因为这样的怪脾气,朱葆三获得了更大的声誉,一句歌谣,“牛头朱葆三,平和做买办”,在宁波街头传唱多年。
当时的朱葆三在上海商界已经是举足轻重的角色,宁波帮买办也已经成为上海买办的中坚,因为宁波买办多半出于朱葆三的引荐,他在同乡之间被称为“买办中的买办”。同时,作为舟山人,他一直为定海同乡商人进军大上海提供担保等便利,拉开了定海籍商人携亲带友闯上海的盛大帷幕。据史料记载,当时美孚洋行在国内找代理人,希望朱葆三推荐几个人选。选择推荐人选时,他把学徒都叫到慎裕五金行,当时就规定学徒如果把美孚洋行的煤油的生意做成功了,必须把自己的舟山老乡都带出去。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朱葆三先后投资于宁波、汉口、长兴、马来西亚等地,并陆续开办或投资金融、交通、公用、工矿等企业。其间,他长期担任宁波旅沪同乡会和上海总商会会长,成为早期宁波帮的重量级人物之一。
定海葆三公园正是为纪念他而建
目前,正开工建设的葆三公园以定海籍名人朱葆三先生的名字命名,旨在纪念弘扬朱葆三先生自强不息、勇立潮头的奋斗精神,爱国爱民、热心公益的崇高品德和心系家乡、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公园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将结合绿道、森林氧吧、休憩平台等,建设环山自行车道、环山樱花步道、台地花园、屋顶花园、绿道驿站等设施,打造集学习、生态、休闲、健身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文化公园。葆三公园是定海五山公园绿道的首个入口和重要的休憩点,位于城东畚斗岙。整个绿道全长22千米,将串联起整个定海城“城市、山体、海岸、海湾、海岛”五大界面。今后,这里将成为一处集绿道、森林氧吧、休憩平台等于一体的高品质城市公共活动区域。
目前,记者从定海区城市管理局了解到,葆三公园山顶广场的建设正在按原定计划实施,预计在几个月以后,山道将能贯通,大部分建成设施能供市民使用。
(2019年4月12日《舟山日报》第5版)